首页 >> 六年级数学圆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六年级数学圆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发布时间: 2024-05-04 12:02:02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一份教学指导文件。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

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

第1。

~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实验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存款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合理存款》。

一、确定问题。

问题分析:根据自学导案,归纳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存款收益最大。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明确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通过对问题的简单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存款的三种方式,为下一步学生收集信息做基础)。

二、收集信息。

课外调查: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银行调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者直接到银行到银行调查存款的方式和相关信息,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这节课中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现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通过课外调查让学生明确当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并且,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可以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使这一实践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

三、方案设计。

根据学生调查的信息设计存款方案。

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填写下表。

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一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10,h=6v=?

(2)r=3,h=10v=?

(3)v=9.42,h=3s=?

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三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厘米。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要求学生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在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会读写百分数;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是独立的,是学生新认识的,与前后内容无关联。

2、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认识百分数势在必行。

1、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的知识,老师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学的很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的作业中表现的也不错,都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我们是农村的学生,他们对百分数的了解不是太多,因此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有困难。

1、知识与技能: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

(2)、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

2、能准确找出数量关系。

3、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系。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我们已经对分数乘法进行了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

如果想求出吃了多少千克,要分哪几步去思考?怎样分析这道题?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找出数量关系。

(3)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做单位“1”。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

(2)甲的6/7相当于乙。()。

(3)乙的5/9与甲相等。()。

(4)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8。()。

2、填空题。

(1)、学校买来新书240本,其中的1/8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看作单位“1”,如果求五年级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2)、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1/2,小明的邮票是小新2/3的`。如果求小新的邮票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

3、应用题。

(1)、一堆煤12吨,又运来它的1/6,现在共有煤多少吨?

指生板演,集体订正,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能正确辨认和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能按照指定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电脑课件正方体木块若干。

谈话法情景引入发合作探究法。

一段:学什么。

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1、孩子们,看见大屏幕上的图片和黑板上的表格,你想到了什么呢?

对,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板书题目)。

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一定会品尝到合作的愉快,成功的甘甜。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2)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二段我来学。

第一场比赛:(独立完成)。

1、课件出示要求:

2、引导学生观察,并板书(观察)。

3、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图形。

4、汇报交流。(重点说明怎样画出从左面看到的?)。

5、课件演示。

第二项比赛(同桌合作完成)。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比赛,在第二项比赛中我们进行三个回和的较量。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问题要求。

(1)同桌合作完成,看看哪桌搭的多?(两个方向)。

(2)指名汇报。

师:真是太棒了,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搭法。从两各方向观察,我们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那么,搭这个立体图想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先猜一猜。

(3)验证(同桌合作)。

(4)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三个方向唯一性)。

课件出示结论填空。

第三项比赛(小组合作完成)。

看谁搭的多。用六个小正方形搭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三段我来用。

1、学生完成答题卡。

2、指名汇报答案。

一思我来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总结:我们平常观察物体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认真”二字,认真观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你就可以确定这些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样子,同时,我们的空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情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辩证、全面地思考、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教学难点:

1、多种方案的计算。

2、合情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打折计算方法。

1.谈话导入。

2、为学生创设到快餐厅看菜单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合算的角度选择套餐。

a套餐。

原价:12.5元。

现价:10.00元。

b套餐。

原价:11.8元。

现价:10.00元。

c套餐。

原价:10.80元。

现价:10.00元。

(1)如果你去吃快餐,你选哪一种最合算?为什么?

(2)a套餐相当于打几折?

(3)b套餐也打8折,应付多少元?

二、分析比较,初用打折技能。

实际生活中的打折多种多样,要反复计算、比较,才能够选择出最好的购买方法。

1.创设情境。

现在许多餐厅可以自己带饮料消费,餐厅的饮料可挺贵,要想合算我们不妨去超市逛一逛,买一些饮料再去吃饭。

甲商场买大送小。

乙商场一律九折。

丙商场满30元一律八折。

2.了解超市的优惠政策。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优惠措施的?

生:买大送小就是买一瓶大的送一瓶小的,前提是必须买大瓶的饮料。

打九折就是买100元钱的饮料现在只要付90元钱。

满30元打八折就是买饮料的总价必须达到30元才能打八折,不到30元不打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五)综合练习: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互化应用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接近1,感悟极限思想。

2、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出结果。

1、教学例2。

计算。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点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于1。

可以画个图来帮助思考。用一个圆或一条线段来表示“1”。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2、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

1、猜一猜“和”是多少?

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3、反馈: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

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

运用知识。

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原式的结果是1。

作业: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第4题、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数学思考: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问题解决: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正确表述量的变化关系;或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大量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则新闻信息:xxxx年11月14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罕见的油价“八连跌”现象。

2、交流:你知道油价持续下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3、思考:从这些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生活中特定时期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的文字信息。

(1)提问:你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些信息更加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吗?

(2)观察:出示淘气和笑笑呈现信息的.表格和图,口答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再说说用表格和图呈现两个变量分别有什么优点。

(3)交流: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5)反馈:练一练第1题,说说圆柱的体积和高之间的变化关系。

2、了解生活中“周期性”重复出现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1)提问:出示情境图2,说一说,图中有哪两个变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学生独立看图,并口答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3)反馈:完成练一练第2题。

(4)讨论:与上一题比较,这里相互依存的变化量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点?

3、感知生活中用数学关系式表示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练一练第3题: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引导比较:这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与前面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3)反馈练习:将练一练第1题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

三、综合应用。

2、你还能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铺垫下一课时。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变化形式。

年龄体重特定区域。

时间体温周期性。

nt数量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合理存款》

问题分析:根据自学导案,归纳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存款收益最大。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明确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通过对问题的简单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存款的三种方式,为下一步学生收集信息做基础)

课外调查: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银行调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者直接到银行到银行调查存款的方式和相关信息,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这节课中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现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通过课外调查让学生明确当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并且,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可以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使这一实践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

根据学生调查的信息设计存款方案。

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填写下表。

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美丽的纹样》。

二、【教学目标】。

2、技能目标:尝试设计一组美丽的适合纹样;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设计适合纹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美丽的纹样》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中的一节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是学习“适合纹样”的相关知识。在新课程中对于五年级的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体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基于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欣赏,了解什么是适合纹样,从而尝试设计出新颖、美观的适合纹样。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基本骨架的绘制,掌握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通过二、三、四年级对“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对称图案”的学习,在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合纹样”的学习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填图游戏稿,示范工具;

学具:直尺、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你们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指名生回答。

2、师:同学们讲得很棒,总而言之这些简单的图案经过组合以后,就变得非常美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美丽的纹样》。

(二)探索学习。

1、了解适合纹样:刚刚我们欣赏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了他们的外型以后,里面的图案形成的形状仍然跟外面的形状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图案都非常适合他们的外型,我们把这样的图案叫做适合纹样。

2、适合纹样有多种组织形式,请大家看图片,看看有哪些形式?(开火车答)。

3、师总结:离心式:它的特点是图案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用手势比划一下。4、学生尝试介绍向心式、离心向心结合式、旋转式、综合式以及均衡式:

5、师提示:均衡式这种样式比较特殊,前面几种形式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这种形式是不规则的,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的效果。

(三)欣赏启发。

1、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将适合纹样运用于生活中了,请大家欣赏课件中的图片。

2、请你想一想,适合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运用在那些地方?(生举例,师课件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若干)。

3、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图片,我想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怎样来制作这些美丽的纹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师向大家介绍三个步骤:定尺寸、定外框、定基本骨架线。

4、学生思考,并说一说怎样制作基本骨架线?

师小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也能用尺子量中点的办法定基本骨架线。

(四)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吧?下面就请你设计一幅适合纹样。要求:

1、先选好某种外形,再根据外形设计填充图案;

2、利用前面学过的对比色或邻近色知识来装饰适合纹样。

(五)评价小结。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图案、组织形式、色彩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小结。

同学们的图案设计得非常精彩,相信你们这些小设计师,以后一定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六)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用电脑绘画中的画图软件,制作适合纹样。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

对于圆,同学们都很熟悉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有什么感觉?圆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而神奇,难怪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共同探究圆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对于圆,你还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或者有什么困惑吗?看来同学们对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节课我们先进一步了解圆,学会绘制圆,用数学语言描述圆。

3、效果预期。

同学们只要会观察、勤动手、善思考,肯定都能顺利完成这三个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生活实例,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呢?

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想一想圆与它们有什么区别?

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金鱼图,你能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同学们真会观察,一下子抓住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看,我们这么容易就进一步了解了圆,你们真了不起!

任务一:现在同学们试一试:能用手中的材料画一个圆吗?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用这么多方法能画出圆,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一下,你发现那种方法适用性更广一些?现在,我们一起动手用圆规画一个圆。先干什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固定好两脚的长度,我们简单说成“定长”怎么样?)第二步呢?(对,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你能把这一步也起个简单的名字吗?好,“定长”)最后一步呢?(把装有画笔的另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好了。)画好了,请同学们举起来欣赏一下,真棒!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们看,绘制圆就这么简单!

任务三: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研究中你们一定有更深刻的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自学56页例2到57页上面一段,不懂的地方小组内再讨论、交流。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提示:把书中的重点内容勾画出来,可以利用手中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好了,开始吧。

汇报、交流。

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也来画一条半径。为什么不对?书上用特别精练而准确的语言描述了半径,我们一起读一遍。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画直径,为什么不对?你还知道了什么?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师手中的圆的半径跟你手中圆的半径相等吗?必须强调什么?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所以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圆心、半径、直径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但是还差那么一点点,现在我们来再次画圆,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收获。

请同学们思考,在画圆的过程中,你认为圆心的作用是什么?半径的作用是什么?

画好了,请同学们回想画圆的过程,第一步定长,就是什么?定点又是什么?这两个圆一样大吗?为什么?可见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圆心有什么作用呢?对,有的圆画在这里,有的圆画在那里,是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同学们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圆,还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真是太精彩了!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

这节课,同学们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用准确的语言对圆进行了描述,我们顺利完成了三个目标,下面就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判断:用手势表示。

在同一圆内,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直径是半径的2倍。

2、结果反馈:

学生互检互查。

3、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请同学们试着介绍你的朋友,好吗?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老师非常满意,让我们一起为这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水槽5个,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认识圆柱(课件演示),并说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屏幕出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口算下列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6厘米,体积=?

(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10分米,体积=?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10分米,体积=?

3、认识圆锥(课件演示),并说出有什么特征?

二、沟通知识、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但是,对于圆锥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有关圆锥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后,再用课件演示。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教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借助课件演示。

(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活动情况,对个别小组予以适当的帮助。)。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教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并启发学生在小组内有条理地表述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用字母表示一下?(指名发言,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教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在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吗?(不需要)。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教师给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进一步完善体积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1/3。

=底面积×高×1/3。

v=1/3sh。

教师: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课件出示:

想一想,讨论一下:?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学生后讨论回答。

三、应用求体积、解决问题。

1、口答。

(1)有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2)有一个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的。(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3.14×(4÷2)2×1.2×1/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例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例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课件,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一、复习

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习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9页~第11页。

课前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利用学具合作探究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此教学目标为指导,为了能抓牢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课堂上李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利用圆片、卷尺、绳子等学具进行探究,使教、学具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得以体现。

课堂写真。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种自行车图片,学生观察。)。

师:你会选择哪一辆参加我校组织的自行车比赛呢?

生:第一辆。

师:为什么选择第一辆自行车呢?

生:因为它的轮子大,跑得快。

师:为什么它跑得快呢?

生:因为它滚一圈的长度长。

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到车轮的周长呀!

师:你的反应很快。那么如何测量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小圆片及其他学具探究圆的周长吧!

(学生开始讨论,操作学具,2分钟后,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测量方法。)。

[分析]李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行车的车轮让学生首先明确“圆的周长”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得到圆的周长。在学生想到测量方法时,李老师又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探究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她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给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晒一晒你们的测量方法?

生:我们第一小组先来。我们组是在圆形纸片的边缘标一个起点,然后把它放在直尺上,让这个起点对准零刻度,最后把纸片沿直尺滚动一圈,就得到它的周长了。

[分析]让学生操作学具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有了学具的参与,学生用事实说明了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李老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课程做铺垫。

(说完,大家为第二小组的同学们鼓起了掌。)。

师:大家对你们的方法已经做出了肯定,这个测量方法的确很棒!

(此时,第二小组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就在这时,老师拿出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接着将绳子在空中旋转起来。)。

师:同学们请看,小球走过的路线是什么形状呢?

生:是一个圆形。

(这时,教师转向第二组的同学并提问。)。

师:如果想得到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小组的这种绕线测量的方法吗?

生:不能。

[分析]第二小组同学们利用绳子、直尺等学具创设了“绕线法”解决了问题后,李老师再次提出了质疑,这次的问题更难解决,也让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第三小组派代表发言。)。

(同学们听完后,恍然大悟,都夸赞第三小组的同学聪明,此时的他们心里美滋滋的。)。

生:不可行。

师:看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圆的周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测量中也存在误差,数据不够精确,我们还要像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那样,找到一个科学普遍的公式来计算圆的周长。

生: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师: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合作探究吧!

(同学们通过操作学具,经历测量、填表、计算、观察等活动,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结合教材推导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分析]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惑去探究,目的明确,再加上小组合作,合理的分工,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教室里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3倍多一些的关系,也推导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课后解读。

数学课堂中应用教具、学具,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李老师就是利用教具学具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大家印象中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活跃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五)综合练习: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 互化 应用 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六年级数学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三、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四、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五、教学过程:

(一)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这个意义概括得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什么叫做比。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各有侧重点,同时又互相关联、循序渐进的例题。在学生对比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概括比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分四个层次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理解9比17和17比9的不同意义时,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接着,我请学生利用课前谈话中提到的身高信息,结合卡通人物的身高,再来说说比。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会说谁与谁的比,二是引导学生发现,同类量的比较先要把单位统一以后才能比。

最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生活中比的例子,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来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个不同类量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然后再举路程与时间的比,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最后通过观察板书,让学生概括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

第1页。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在交流时允许学生无序交流,但对应的练习要相机出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能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来完成的,在交流完比的后项不能为0后,让学生分析一场足球比赛,两个队的比分为2比0。这个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它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让学生从矛盾、冲突中领悟两者的差别。又如巩固练习第一题,书中将它放在例1的下面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此处进行了重组,将它放到交流完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之后,这样处理既巩固了这三者的关系,又加深了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练习第2题,一方面巩固新知,另一方面在汇报过程中,发现比与比值的不同,引导学生寻找比值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抓住契机,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最后的实践运用中,主要联系人身体上的数学问题来展开研究,让学生在观察、估计、实践中欣赏到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读一读,了解人身体上的两个1比1,由于比较易懂,所以请学生自由读,借此机会活动一下。

2.体重与身高的比。在前面的新课教学中已经涉及这一知识,但前面只是初步理解体重与身高也能用比来表示,这时再次让学生计算体重与身高的比值,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比和比值的意义。

3.头长与身高的比。先让学生看夸张的漫画,在笑的过程中回味、探索人体的比例,此时相机介绍不同时期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第2页。

4.黄金比。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色来展示迷人的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1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第3页。

最新文章
文艺策划书(专业20篇)

文艺策划书(专业20篇)

发布时间: 05-15
书面请假条(优秀19篇)

书面请假条(优秀19篇)

发布时间: 05-15